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化拾遗·吉水2018】水南“山古佬茶”:深山茶好客自来

2019-01-30 11:21  阅读:29402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俗话说:“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南镇金城村,细细地品尝山古佬茶的清香吧!

金城村地处偏远山区,受气温、海拔、湿度、光照等因素影响,茶叶的生长周期会相对慢一些。清明后的几天,阳光明媚、清风徐徐,正是山古佬茶第一次采摘的时候。笔者在村支部书记聂尧荣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大垇山上的茶园,微风迎面吹来,带来阵阵茶香。

上午9时,露水已经散去,茶农们开始忙碌开来。采摘茶叶很是讲究,新茶应是越嫩越好,一般不超过三片嫩叶为佳;采摘时不能用指甲掐,而是折断,避免茶汁流出而引起化学变化,变成黑点,影响茶的品质。鲜叶采摘后,立即背下山,将茶叶放置于农家编制的簸箕上进行摊晾,此道工序称之为摊青。在摊晾4小时后,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杀青、揉捻环节了。在合作社里有一口特制的锅,通过电加热控制温度,当锅加热到280℃左右时,有着30年制茶经验的梁建平师傅开始了他的表演。一把鲜叶下锅,梁师傅的双手开始在锅里有节奏地翻动,五指或并、或散、或紧、或松、或抓、或撒、或抄、或压,章法严谨,动作优雅。大约4~5分钟后,将茶叶取出,放置簸箕反复揉捻,把茶叶搓成线条状。揉捻后放入锅内进行第二次翻炒,此时的温度应控制在180℃左右,第三次翻炒的温度大约100℃,如此翻炒和揉捻重复3次,嫩小翠绿的鲜叶便慢慢成形。这道工序要控制好温度,温度高容易炒煳,温度低容易让茶变黑,影响色泽。抓条能挤出茶叶中存留的空气,不但让茶叶的“相貌”更好,更能提升茶叶的口感。经过3遍反复炒、揉过程后,将最后一遍搓过的茶,放入80℃热锅内烘焙30分钟,每3分钟翻动一次,接近干燥时停止翻动即可出锅,含水量需控制在6%以下。与机械制茶相比,手工制茶更像是在制造一件艺术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泡上一壶手工茶,茶汤清澈,细饮慢呷,不仅有怡人的香气,更饱含了制茶人的艰辛与执著。

高山出好茶,深山出名茶,名茶在金城。山古佬茶生长在金城村大垇组山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山色之中。山区水量充沛,早晚温差大;山地土壤肥沃,最适宜茶树生长。早在100多年前,大垇山上就生长着一片野生茶树。不过因为喝茶解腻,消积食,容易产生饥饿感的原因,在温饱问题都难解决的年代,这片茶树似乎并不受当地村民青睐。直到上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组织在金城村考察时,发现了这片茶树林。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当地村民才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叶也成了县政府的特贡茶。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农村田地开始分田到户,这片茶树林又被抛荒搁置,无人问津。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金城村的吴以贵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广东饮茶文化的熏陶下,吴以贵嗅到了一丝商机。每年回家探亲时,他都会从家里带点家乡的茶叶给朋友同事品尝,香如兰桂、味如甘霖的金城茶迅速火爆他的朋友圈。2014年,吴以贵回到家乡,以租赁的方式整合200亩林地,用野生茶树的茶籽开始进行规模种植,并于次年成立合作社,注册了“山古佬茶”这个商标。至此,藏在“深闺”的这片品种纯正的茶树终于实现华丽转身。

吴以贵的山古佬茶种的比较稀疏,这样就不会长虫,避免了杀虫剂污染;同时,茶园的杂草都是人工铲除,拒绝了除草剂侵害。无农药、无化肥的原生态种植,造就了山古佬茶独特的味道,此茶闻之清香、品之甘醇、口感甘甜、喉韵持久、甜味隽永,实乃健康稀缺珍贵之饮品。消费者口口相传,千斤茶叶的年产量总是供不应求。致富后,吴以贵没有忘记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的责任,他把村里5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同时优先吸收贫困户从事茶园日常管理工作,带动他们致富脱贫。

制茶人追求的就是用心,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正如合作社理事长吴以华所说,纯天然茶叶种植成本高,手工制茶也辛苦,但我们依然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中华几千年茶文化的传承!

1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