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建功勋

2023-05-22 11:28  阅读:11046 

川西大凉山,满目青翠。群山环抱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架巍然矗立。

剑指苍穹,静待出征。2023年5月17日上午10时许,发射场响起01指挥员白春波洪亮的口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拔地而起,奔向太空。

夏日星空,银河又添新“北斗”。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颗备份星顺利入轨,进一步提升了星座稳健性和可用性。

从2000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起,“北斗母港”一次次出征,历时20余载,在浩瀚宇宙搭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太空罗盘”。

交通运输、农林牧渔、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仰望星空,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闪耀天际,为全球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指引着人们追逐梦想、走向远方。

星耀太空,历史铭记光辉时刻。今天,让我们走进“北斗母港”,仰望“夜空中最亮的星”,聆听航天人向天图强的奋斗故事。

从“北斗母港”启程出征太空

5月17日,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工程首颗备份卫星发射成功,开启北斗工程建设的新篇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海湾战争中,GPS导航系统显示出的强大威力,让国人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无异于将高楼建造在别人的地基上。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展开试验探索。同年3月,美国已完成GPS卫星星座布设;次年,俄罗斯也完成了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全球组网。

回顾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发射测试站卫星保障系统总工程师郭俊超说:“建成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挺直中国人的腰杆,我们义不容辞。”

卫星导航星座主要分布在中高轨道。在我国现役火箭家族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包揽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由此,包含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在内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为北斗组网工程的“专属列车”。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主场”。这里地质结构坚实,在地面发射、跟踪测量、通信布网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具有较低的纬度、较适宜的温度等有利条件,是发射北斗卫星的优选之地。

历史的重任,落到西昌航天人肩上。作为北斗导航卫星的“母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全部北斗卫星发射任务,按计划完成了中国三代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射组网。

起步较晚,意味着必须争分夺秒地追赶。为了确保北斗首飞成功,郭俊超和同事们废寝忘食地铆在发射场。

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托举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北斗任务首战告捷。50天后,“北斗专列”又托举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从“北斗母港”启程,中国航天人开始了在太空建造“中国星座”的远征。

气势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

“这是我参加的第42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北斗系统第56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现场,01指挥员白春波告诉记者,“北斗任务创造了百分之百成功的奇迹。”

高密度发射、满负荷运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持连战连捷的成绩,秘诀何在?

发射场塔架旁,“质量就是胜算,质量就是生命”“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等标语格外醒目。

为了北斗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汗水。

发射场的年轻航天人,大多听过前辈们“用胃窥镜给火箭体检”的故事——

2003年,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前,工作人员在火箭箭体某部位发现了丝质冗余物。按照一般操作程序,他们只需将这个多余物体清除即可。然而,他们连连追问:多余物体是怎么进去的?火箭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的多余物?

就这样,测试人员特意找来医用胃窥镜,对火箭各活门和发动机管路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终,隐患彻底排除。

时任火箭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毛万标,对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那是2003年5月24日晚上,低温推进剂刚刚加注完成,场区突然下起暴雨。测试中,科技人员意外发现某关键线路漏电。

有着火箭电路系统“活图纸”美誉的毛万标,是那次任务的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当时,他第一时间爬上发射塔架,寻找原因。经过冷静分析、精确决策,他大胆得出结论:电路设计各方面满足发射条件,可以发射!

次日凌晨,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飞冲天,精确入轨。随着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建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从无到有,北斗一号是中国人靠自己干出来的。”毛万标感慨道。

2007年4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开启北斗二号首次任务;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二号、北斗三号,这是一段气势磅礴的“中国星座”建造史。中国航天人用20多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全球导航系统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天河漫漫,北斗璀璨。20余载,从“一颗星”到“满天星”,“北斗母港”用优异成绩向祖国交上一份圆满答卷。

我们与北斗共成长

举“北斗”,顶“风云”,托“嫦娥”,铸“天链”……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取得众多突破。

“我们与北斗共成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庄轲说,为满足北斗高密度组网发射需求,该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不断跃升——

2011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发射我国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综合发射试验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北斗系统一年内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北斗母港”开启加速度。

2018年10月31日,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前一天下午,西昌突发5.1级地震。那时,发射场已经进入任务最后阶段,正在加注推进剂。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任常规动力系统指挥员赵飞仍心有余悸。大厅摇晃震颤时,加注程序已进入最紧张、最危险的大流量加注环节,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加注工作和发射任务的安全圆满,工作人员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次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斗卫星再次闪耀太空。

2020年6月15日,在北斗全球组网发射任务收官的决胜阶段,低温动力系统出现压力异常,指挥部果断决策推迟发射。

关键时刻,01指挥员尹相原带领动力系统、加注系统,一起谋划方案、梳理口令、识别风险。经历连续两天两个波次操作,全箭燃料安全泄回。

2020年7月3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习主席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那一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北斗母港”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川西高原,一段全新的故事由此起笔。一个个重点项目按下“快进键”,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着新征程奋力攀登。

2022年12月15日、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连组织实施两次发射,两天两发创造了最短间隔时间发射的新纪录。这标志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密度航天发射能力再上新台阶。

为了适应高密度发射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系统各岗位,围绕准时发射、加注综合能力提升、精准气象预报等课题开展全面创新攻关。低温动力系统前端负责人韩国河和同事们重新梳理相关要素,设计出更为丰富的要素内容。经过升级更新,相关系统更加贴合任务的组织实施,效能提升明显。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远程指控大厅某系统刚刚完成升级改造。韩国河介绍说:“系统更新后,所见即所得,可以进行全方位可视化展现,为快速指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加快提升高密度测试发射能力,他们积极开展多阵地火箭并行起竖工作探索论证,加速推进多任务、多阵地、多模式并行测试发射流程和支撑保障研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任务深度耦合。

“后续,我们将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全面提升发射场航天测试发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更大强度和密度的任务形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面系统总工程师施镇顺说。

一次次创新发展,助推了中国航天的跨越;一场场科研攻关,开辟了“弯道超车”新路径。星耀太空,“北斗母港”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

来源:人民网

责编:周强

二审:郭海红

三审:许祖平

https://mp.weixin.qq.com/s/qHhAF57A82APc1whrRyJ_Q

https://mp.weixin.qq.com/s/ID5M6GaongLVCitUV-5Zjw


8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