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6年多的河北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目之所及,很多事物都是崭新的。在规划建设“未来之城”时,这座新城悉心守护历史文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新城市有老场所,群众能“记得住乡愁”。
作为新建片区,容东片区上千栋崭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绕过外形如魔方、充满现代气息的雄才大厦后,又仿佛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古风古韵的戏台、庭院、连廊呈现眼前,周围绿竹环绕,古树葱郁。
这处民俗文化公园的建筑物由村民旧宅院拆下的旧砖旧瓦砌成。两棵长得亭亭如盖的古槐树,树龄超过百年,由村民家中移植而来。中铁置业集团河北雄安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杜思明介绍,容东片区E组团施工时,多棵上百年古树列入“乡愁树”目录,专业团队一树一策,将一些古树原址保留,一些则移植到民俗文化公园里。
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确实需要迁移的寻找合适地方安置起来。对新区居民而言,老村庄在拆迁中不在了,但看到这些老树老宅,还能找到儿时的记忆。
位于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中的“金玉璞家老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中青砖灰瓦的“金玉璞家老宅”,明朝义士、“容城三贤”之一杨继盛的祠堂,都被妥善保护起来,并与新区新风貌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规划建设中,雄安将承载着新区群众记忆的乡愁遗存登记造册,其中物质类乡愁保护点2600多项。
当地专业团队还用视频、照片、VR等方式,记录雄安的老树、老房、百姓生活等,构建“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未来,百姓通过网络可直观感受家乡的前世今生。海岳大街、雁翎大街、渥城路、九河大街……一条条主干道路的命名,也彰显着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特质。
走进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一排排出土文物向观众展示着雄安新区的千年文脉。工作站不远处,就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城南阳遗址。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雷建红介绍,新区成立不久,这里就迎来高规格联合考古队。通过40多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发现了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大南阳”遗址聚落群。其中,晾马台遗址考古勘查发现龙山、晚商、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填补了雄安西周时期考古空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雷建红查看出土的文物。(受访者供图)
雄安新区是河北古文化遗存密集的区域之一。雷建红说,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对雄安新区177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相继开展了南阳遗址、鄚州城遗址、古州城遗址、白洋淀及燕南长城调查等多项考古工作,清理古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涉及年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有效服务了新区规划建设。
有形的文物古迹、古树古宅被保护起来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传承弘扬。如今,西河大鼓、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等非遗项目,在雄安新区得到保护传承。这些年,容城县西河大鼓传承人王凤仙不仅积极参加非遗展演过大年、惠民演出等文艺活动,每年为基层群众表演数十场,还走进小学校园为文艺社团开设课程、传授技艺,让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记者:齐雷杰、刘桃熊、邹尚伯
【责任编辑:常宁】